2010年初,因为气候异常、市场投机等原因,国内部分区域蔬菜价格接二连三地上涨,并逐步演变为菜价大范围地持续性上涨,有些蔬菜价格甚至一度超越猪肉的价格。这一波菜价上涨不只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更可能引发紧急的通货膨胀。本文通过对高菜价形成过程进行的综合研究,详细剖析了高菜价形成是什么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高菜价;游资炒作;流通环节;蔬菜基地;农超对接。
1、高菜价对国内民生和经济进步的害处。
2010年初,大蒜、绿豆、生姜的价格接力式地疯狂上涨,并纷纷超越猪肉的价格。而这一系列“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的接力涨价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引起了更大范围的菜价持续性上涨,使老百姓手中的“菜篮子”陡然沉重了起来。假如高房价是当今社会最大的民生问题,那样高菜价就是最直接最凶猛的民生问题,房价的上涨对大多数中低收入者来讲影响毕竟有限,但蔬菜却是家家户户天天的必需品,它的影响具备强制性。菜价的不合理上涨势必很大地限制低收入水平家庭的正常消费,甚至会威胁到他们的存活问题,这也将会对国内社会的稳定导致非常大的冲击,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带来非常大的政治风险。假如菜价的上涨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购买力,那样如此的价格上涨是应该理解和支持的,由于国内农商品的价格长期相对偏低,适当的上涨能促进经济的好进步,能够帮助缩小城乡差距。但问题是这一波菜价的疯狂上涨并没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多少,由于菜价上涨的大多数收益都流向了流通环节和进行炒作的游资手里。同时,菜农还要承担游资炒作之后价格下跌的风险。如此,菜价的不合理上涨不只“伤民”而且“伤农”。同时,农商品的价格具备非常大的放大效应,能进一步推进原材料、薪资、劳务等各项本钱的上涨,最后推高各类商品的价格,引发紧急的通货膨胀。因此,高菜价的控制刻不容缓。
2、高菜价形成背后是什么原因。
(一)气候异常与游资的炒作直接推进价格上涨。
2010年初,国内局部区域出现了低温雨雪、干旱等异常气候,使这类区域的农商品产量降低,加上恶劣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导致了短期的供不应求,从而使蔬菜价格上涨。同时,国内游资乘机炒作:一方面散布不真实消息,制造菜价上涨的预期;其次对较易保存的农商品,如大蒜、绿豆等进行囤积,导致菜价飞涨,牟取暴利。而导致游资们一次次得手是什么原因有不少,第一是鉴于蔬菜价格较低的特质,总是仅需几百亿即可通过杠杆效应垄断全国的某类农商品,这与房价动辄需要上千亿资金比起来,相对容易得多。第二政府在对农商品的宏观调控方面存在漏洞,将蔬菜的生产流通完全交给市场来自我调节,缺少像对待粮食、猪肉等食品的宏观干涉方法,使游资的炒作有机可乘。最后在蔬菜上涨的谣言四起时,政府缺少准时、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和菜价异常波动的应对机制,从而致使菜价的疯狂上涨。
(二)蔬菜基地的降低与大家对蔬菜需要的增长之间的矛盾。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内副食品提供长期短缺的局面,政府其实早在1988年就开始推行“菜篮子”工程,经过20多年的进步,老百姓餐桌上的菜品已,大大地丰富了。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和房产业的高速发展,很多城市的郊区菜地面积已大幅度降低,特别在房产业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城市周围很多的农业用地被侵占,使蔬菜基地的面积大大降低。其次,伴随大家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健康生活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对蔬菜的摄入量与过去相比有了非常大的提升,据有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大家对蔬菜的摄入量增长了50%以上。蔬菜基地不断降低、产量不断减少而大家对蔬菜的需要却持续的上涨,这就势必导致城市周围的“菜篮子”没办法满足当地居民的需要,使得企业只能从外地引进,而这种改变显著地增加了运输本钱,抬高了菜价。
(三)流通环节过多是菜价上涨的重点。
对于2010年菜价的疯狂上涨,气候的异常和游资的炒作不过是偶然原因,或者是一个导火索,菜价上涨背后隐藏的是蔬菜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痼疾——臃肿的流通环节。据商务部统计,在国内农商品销价格格中,流通本钱占了50%左右,而这一比率是欧洲的两倍以上。蔬菜从菜农到买家的流通过程中,一般要经过回收商、地区市场、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市场。在这类环节中,层层加价,使菜价非常难降下来。同时,在这类环节中,大多是小规模经营,效率低本钱高,且容易导致蔬菜价格的不稳定和投机,为游资的炒作埋下了伏笔。另外,近年来石油公司连续多次上调燃油费,也对菜价的上涨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述,现在城市中的大多数蔬菜都要通过长途运输从外地输送过来,而燃油价格的上调势必使长距离运输的本钱显著提升。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因为燃油价格上升,仅从山东到北京的运输本钱就增加了15%~20%,而从海南运往北京的本钱则增加得更多。除此之外,再加上“绿色通道”规范的不健全和高速公路过高的成本,都使菜价的运输本钱不断增加。
3、高菜价难点的解决之道。
(一)打造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和健全的市场监督规范。
信息不对称是炒作的基础,在这波“蒜你狠”、“豆你玩”的炒作中,炒家们正是通过散布不真实信息,制造错误的市场预期,进而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因此,政府应第一打造权威的信息发布途径,将各种农商品的产量、价格等信息准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并进一步建设全国蔬菜价格信息互联网系统。第二打造健全的市场监督规范,对于大蒜、绿豆这种较易储藏的农商品进行市场干涉,通过有关部门出面直接回收贮藏,在市场出现波动时,通过回收和抛售来调节市场的供需平衡。现在国内对大米、小麦、猪肉等都有这种托市回收的宏观调控,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因此,对于同样要紧的蔬菜也应当进行有效的调控以预防游资的投机行为,填补这方面宏观调控的空白。最后加大对市场投机的监察力度,对于这种散布谣言、哄抬物价、从而牟取暴利的不正当经营行为进行准时有效的控制,并以法律方法予以严厉打击。
(二)强化蔬菜基地的建设与生产布局。
现在,城市中的“菜篮子”蔬菜基地被房产业和工业等部门“挤出”的现象越发紧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情况,第一政府应当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蔬菜生产基地与有关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大蔬菜基地的规模、改变蔬菜基地的生产条件,做到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提升蔬菜基地的抗灾能力。第二提升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引进新技术,培育和推广抗寒、抗旱、易保存、高产的新产品种。第三调整全国生产布局规划,预防主要产地过度集中。比如:国内的食糖主要产地集中在云南、广西,占了全国的80%以上,西南区域发生大旱之后,使该区域甘蔗产量大减,导致全国食糖的提供紧张,为游资的炒作创造了条件。因此,政府有必要重新规划全国生产基地的布局,为了分散风险而牺牲部分效率。
(三)缩减流通环节、加强扶持超市的力度。
流通环节过多是导致菜价居高不下的重点原因,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流通环节过多的痼疾。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在于流整体制改革,打造现代化物流体系,通过超市与农民、蔬菜基地直接签约,达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储藏,达成农超对接,使生产地的蔬菜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降低中间环节、解决小规模经营的低效率和高本钱,减少菜价。现在,农超对接已是海外常见使用的一种农商品生产销售模式,亚太区域农商品经超市销售的比率达70%以上,美国达到80%,而国内仅为15%左右,这就需要政府要加强力度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流通环节,节省本钱,同时,通过双方签约可以使农民的生产更有目的性,降低盲目种、盲目卖导致的风险,也防止了菜农“年初种、年尾发愁卖”的问题,从而达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要想让超市在调节菜价上涨方面发挥重点用途,还需要考虑其中的税收问题。依据现行的规范,超市卖菜要缴纳13%的增值税,因为农民不可能提供发票,而村乡组织开据的回收证明又不可以在异地抵扣,使得这13%的增值税增加了超市的本钱,抬高了菜价,使得超市相对于农贸市场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因此,政府有必要将农业税的免税政策扩大到超市的销售环节,取消这13%的增值税,让利于民,达到减少菜价的目的。
气候异常和游资炒作是这次菜价上涨的直接推手,但长期以来积累的隐患才是这一波菜价上涨的根本缘由。过高的菜价不只影响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更可能引发紧急的通货膨胀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然而,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遇见的挑战同时也是机会,这一波菜价上涨引起了政府的高度看重,也叫人们在关注中获悉菜价上涨背后深层次是什么原因。相信只须大家尽快打造权威的信息公布机制和健全的市场监督规范,把强化“菜篮子”工程市长负责制和蔬菜基地的建设做到位,把缩减流通环节和扩大农超对接的范围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就能让菜价回到适当的波动范围。
参考文献。
[1]刘振江。关于蔬菜价格高位运行的考虑与破解之策[J].决策咨询通讯。2010(5):75
[2]郑风田。不要让农商品炒作成为正常状态[J].环球时报。2010(15):2157
[3]文启金。蔬菜基地建设和市场规范是蔬菜供给要紧保证[J].致富窗。2010(3):23
[4]顾国建。抑制高菜价需要调整流通与税收政策[J].中国商贸。2010(3):36
[5]王振。国内农商品进入超市的物流一体化策略[J].肉类工业。2010(2):35
[6]刑文。专家:菜价上涨因中间环节过多[J].记者察看。2010(7):14
[7]郑风田。投机者疯狂“炒菜”该管了[J].环球时报。2010(15):2173
[8]郝苏霞,刑杰。从菜价——数据看经济[J].商业文化。2010(9):330
[9]姜桦。菜价持续走高游资炒作成农商品涨价幕后推手[J].买卖通。2010(7):32
[10]马友强。2010年8~11月北京菜价上涨状况的调分数查询析[J].中国蔬菜。2010(23):12
[11]顾国建。抑制高菜价需要超市直销[J].环球时报。2010(15):2188